古今异义词
1、且贰于楚也
贰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夫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5、今老矣,无能为也
无能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省名
7、约为婚姻
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10、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11、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5、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6、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 古义:击 今义:垂手拿着
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19、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偏义复词
出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点虚词
1、之
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3、夫
夫晋,何厌之有 (fú 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fú 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语句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 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在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交代人事关系。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荆轲刺秦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第三部分又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自“既至秦”至“见燕使者咸阳宫”)计见秦王
第二层(“荆轲奉樊于期头函”段)顾笑武阳
第三层(自“轲既取图奉之”至“被八创”)秦廷搏击
第四层(倒数第二段)倚柱笑骂
第五层(最后一段)遇难去世
《鸿门宴》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把握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荆轲刺秦王》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鸿门宴》
本文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
30高考网小编推荐: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备考: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备考: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24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