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天津大学招办主任 李振宇
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中重中之重的一环。面对林林总总的专业,如何才能选择最自己的“MR.Right”是让考生颇为头痛的事。专业是学什么的,专业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哪个专业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缺乏全面而准确对专业的认识,在选择时就会找不到方向。因此,专业之选,起点在于认识。本文从专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出发,拉开一幅专业的图谱,并对考生如何透过专业名称认识专业、鉴别专业的实力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此文能对考生志愿填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专业构成,因时而变
专业这一名词,是随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开设而出现的。一百多年前根据发展现代科技的需要,设置的学科都注重实干,如工程、矿冶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院校的调整又对专业进行了整合;改革开放后经过4次调整,形成了当下招生的专业图谱。
高等教育兴起与学科的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国家要强盛,科技是关键。那些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善于八股、不懂现代科学的秀才和举人是无法担起发展科技、救国救民的重任。开明人士盛宣怀(时任天津海关道)于1895年向光绪皇帝奏请兴办新式学堂。他在奏章里写明“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而且要办现代化的大学堂,习欧美之办学模式,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有用人才。同年10月,清朝政府批准盛宣怀在天津兴办大学,即北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堂的建立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效仿了欧美高等教育的体制,创立了中国大学章程、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机械制造、矿冶等方面的人才,使政府具备制造军舰、枪炮、轮船、采矿等方面的能力,摆脱在武器和资源等方面受外国控制的被动局面。因此,北洋大学堂成立后,设立的我国第一批学科,分别为:工程(主要为土木工程)、矿冶、机械、律例。
北洋大学堂之后,清朝政府和开明人士在各地陆续建立了一些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如1896年盛宣怀先生凑请清朝政府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梁启超先生奏请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山西成立了第一所省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这些新兴大学堂的出现,以及逐渐设立的理、工、文、史、医、商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
1949年前,国家虽几经动荡,但高等教育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解放前,公立、私立(含教会大学)一共有近100所大学,其学科涵盖了理、工、法、商、农、医、艺术等所有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适合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的大学,同时对原有大学进行合并、拆分,组成了新的大学。1952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根据苏联大学体制,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削减原有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增加工科和师范的比重,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院系调整后,各高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不再是过去的大而全。如天津大学成为了一所专办工科的大学,一些学科如理学、法学、航空、地质等学科都调整到了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经过1952年至1953年进行的院系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共设215种专业。1963年国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共设510种专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
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专业种数为504种,重点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的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统一规范、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
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使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第四次修订目录于2012年颁布实施。新《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揭开2012新专业目录的面纱
2012年新专业目录是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修订的。新《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
新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新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
新专业目录的“三变”
1.增设艺术学学科
新专业目录与旧目录相比,专业学科内涵更加清晰,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方向。在学科门类上,新增了艺术学学科。过去,艺术学作为一个专业类归于文学学科,即艺术方面的专业,毕业后授予文学学位。随着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显然这一情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也不利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编导等专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学学位会给学生造成就业上的某种障碍。
艺术学学科分为了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五个专业类。这一调整,极大的提升了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专业类的规范和细化,有助于艺术专业自身的发展和特色的保持。
当然,近年来艺术类考生群体不断上升,众多高校争相开办艺术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次专业目录的调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有800余高校开设了与艺术有关的专业,每年招收计划近30余万人。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中,有近100万是艺术类考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
2.专业类的拆分与合并
新专业目录中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新增了: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学类、民族学类、核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等。将电气信息类拆分为:电气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将地矿类拆分为地质类和矿业类;将轻工纺织食品类拆分为轻工类、纺织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将土建类拆分为土木类与建筑类。
本次专业门类调整有以下几个特点:
理学与工学的整合。将理学和工学中具有相似或相近属性的专业门类进行整合,并重新定位。如,将理学的力学类和工学的工程力学类整合为力学类,设在工学学科门类。将理学的环境科学类与工学的环境与安全类整合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设在工学学科门类。
同一学科门类内部的优化与调整。将因行业发展带动起来的一批专业独立出来,形成新的专业门类,使专业门类更加科学和完善,从字面上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和区分。如,将能源与动力类中的核能源与常规能源区别出来,分别设立能源动力类和核工程类;将计算机、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从电气信息类里剥离出来,成立了计算机类、自动化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
调整后,新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与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科门类相一致,专业类与其一级学科基本对应,较好地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有机衔接。
3.专业名称的“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专业的名称进行了修正,使其更符合目前的国情和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呈现三大特点:其一,由于专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促使专业名称进行更改。如将城市规划专业名称更改为城乡规划。这源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此专业将不仅仅是对现代城市的规划,还要对乡村、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其二,由于专业之间的整合、兼并、拆分等原因,促使专业名称发生变化。如将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能源与资源工程等专业进行整合,合并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进行整合,合并后专业名称定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其三,由于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新增设的专业。本次专业目录修订,根据国家未来发展规划,设立了154种特设专业。这些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需要的长远规划,部分专业属于新增专业。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听力与语言康复学、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与科技等。
附: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即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置若干专业类,一个专业类下面设置若干专业。
学科是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新专业目录中把学科划分为12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如经济学学科门类包含经济、财政、金融、贸易等领域的知识,工学学科门类包含机械、仪器、材料、电子、土建、地矿、化工、轻工纺织、航空航天、环境安全、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专业类是在同一学科知识体系下,根据知识面侧重的不同而分解出来的不同专业类别。如理学分为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天文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地质学类、生物科学类、心理学类、统计学类。这些专业门类具有相同的理学特性,但相互之间又侧重不同的知识范畴。
专业比专业类更加具体,是在一个专业门类里派生出来的具体方向。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如土木类就包含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四个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如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横跨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两个学科。
学科和专业的核心区别在于其构成和目标不同。学科的构成要包含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
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
1 [2] 下一页 |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识专业 辩内涵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识专业 辩内涵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8339.html
上一篇:何谓批次线、调档线、录取线?
上一篇:“985工程”大学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