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讯 > 专业百科

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

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

CFP

【前沿关注】

编者按

在我国,由于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对高中阶段的升学指导工作要求不高,导致很多考生对大学所学专业志向不明确,甚至在不了解专业甚至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学习。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已经有了明确目标专业的考生仅有15.6%;知道不想学什么,但是不知道想学什么的考生有36.3%;没有目标,不知所措的考生最多,有48.1%。兴趣与志向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所学非所好,甚至工作后所学非所用,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困扰中国学生与家长的一个长期问题。高中和高招改革当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从大学的角度讲,本文作者综合欧盟模块化教学体系与美式选课制优点,结合所在学校的生源特点而设计并即将实施的组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其设计和想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培养方案要集成优点避免缺点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提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适应未来,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发展路径的机会。

为此,作者研究了欧盟学分转换体系(ECTS)、美国选课制的优缺点。欧盟教育体制的最大优点,是将学生课上、课下学习时间相结合,根据学生总学习时间来计算学分,通常是按估计学生总学习时间20~30小时计一学分。其缺点是比较死板,不太允许学生换专业。美国选课制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上课。但其最大缺点是按照老师授课时间计学分、计老师工作量,通常是学生通过了讲授16学时的课程考核计一学分。而且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比重高,平时成绩比重低。这种授课和考核方式,常常容易导致老师满堂灌;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临时突击,短期记忆,考完后不久就遗忘。作者知道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样的,东学一点,西学一段,知识碎片化,好像都涉猎过,但哪个都不深入,都差点劲儿。好在美国在研究生阶段强调专科教育,在研究生阶段还可以得到一些弥补。在过去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这种教学方式也许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在中美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仍旧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其弊病是非常明显的。

为了集成欧盟教育体制和美国选课制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作者和学院的同事们合作开发了一种组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目的:一是摒弃填鸭模式,将根据学生听课课时计学分政策改为按学生总学习时间计学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基于学习产出(learning-outcome)重建课程体系;三是在学生充分选择、培养人文精神与专业能力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做好当下与为未来准备的平衡,让学生的大学4年生活有一个良好过程体验和价值增值。

把学什么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教育的使命是点燃学生内心火焰,引出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智能,培养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管理的终身学习者,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掌握就业或者创业所需要的方法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再学习、表达、沟通、合作、时间管理等可迁移核心能力,具有全球眼光和使命感的世界公民。组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着力点正是通过把学什么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来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一是鼓励学生学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本身就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鸡蛋从外部打破仅仅是鸡蛋,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方案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发现自己,并且按照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二是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多样发展路径,其学位授予条件是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通识学分、专业核心模块学分和专业拓展模块学分。例如在大学四年期间的第一学期末允许学生第一次自主选择专业(改变高考录取专业);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必须完成专业核心模块的学习,为此,将通识课的学习延长到整个前三学年;在第二学年末,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机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本专业拓展模块或选择其他专业核心模块继续学习,如果学生在后续三、四学年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修另一个辅修专业并能修满辅修专业核心模块80学分,可置换原专业拓展模块80学分,毕业时有可能获得除主修专业以外的双学位证书;第三学年末为学生提供第三次选择机会,允许学生选择辅修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40学分,若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核心模块40学分,可置换原专业拓展模块40学分,毕业时可获得除主修专业以外的辅修专业证书。如此,可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权,调动学生内驱力,以过程管理、宽进严出,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和本专业某一方向的深耕人才。

三是允许学生在感兴趣的课程和方向之间做出选择,但是并不允许学生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碎片化选择,而是要求学生选择学习组合的最小单元是40学分,以完成某方向一定模块的学习。

重新审视课程的适应性和高效性

正如黄达人等人在所著《大学的转型》所说,大学“最重要的产品就是课程。”“课程教学是决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大学办学效益和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组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

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南京工程学院的“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倒推出学习产出要求,再按照学习产出要求,围绕问题组织知识模块教学,是按照技术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开发和制定出实用的课程体系。这个方法一是要进行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了解就业岗位分布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要依据知识能力要求决定课程设置;三是要通过校企综合论证。一体化设计是指设计课程计划不能仅仅是学期安排和课时分配,还要同时研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比如说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是笔试还是答辩,等等。

在重建课程中,我们必须注意:

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具有适应性:第一,哪些知识是最基本的,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第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不能够是各专业过去所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堆砌。而是要根据能力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倒推本专业需要的核心能力及方法论,本专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个领域有什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明白知识的作用和之间的联系,怎样去发现问题和创造知识,知识是怎么被应用的,对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有什么作用,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未知的问题等。把进入这个专业大门的“方法论钥匙”教给学生。

专业核心课程还必须具有高效性:《大学的转型》一书对此提出“主要做法是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这对高校来讲是迫在眉睫的事,例如现在耿丹学院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大概有20多门到近60门课,这些课程正如艺术系一位老师所说:“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知识点的堆砌。所有课程用力均等,学生专业能力过弱,没有专业就业能力。需要顶层设计,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合理比例。”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各通识课、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逐步理清通识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方向模块的门数、名称、内容、互相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产出目标、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一步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逐步重新生成新课程。

必须强调师生共同学习

组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分政策改为按学生总学习时间计学分。所谓学生总学习时间是指“师生共同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学习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方式应该是根据学生所学内容采取演讲、研讨班、辅导课、实验课、工作室、现场调查、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在都柏林工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上述师生共同学习是列入课表的,老师每周与学生最低共同学习工作量为18小时。

师生共同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比例,因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规律而各不相同:经管、文科类专业,师生共同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比例为30%~40%,工科类专业,师生共同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比例50%~60%,艺术类专业,师生共同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比例约50%,其他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且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但由于中国多年应试教育的习惯,改革的难点还有如何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这方面,西交利物浦大学合肥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提高其权重,值得借鉴。

总之,大学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并且按照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发展的地方,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从孩子到年轻成人到世界公民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到研究导向学习的转变,从盲目到兴趣导向到人生规划的转变,是大学必须应对的挑战和创新所在。(作者 丁晓良)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TAG:
本文标题: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7820.html

与“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办”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