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年有6-8周时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总会华丽变身,以“社会人”的身份,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参加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这就是该校在本市高校中颇具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先行者,构筑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以此嫁接各种产学合作资源,为开设“知行大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知行大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全校学生到企业和社会的实践育人环境中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化知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用结合,让学子更快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4年11月23日-27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专业的学生在“大西洋号”邮轮上开始了为期5天4夜的海上邮轮实习。
在很多人的眼里,进入国际邮轮公司工作,可以免费周游世界各地的迷人海景和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但是海上邮轮实习后,学生们发现,对于能容纳2000多名旅客的大型邮轮,从上船到下船,整个航程井然有序,需要高效的团队和科学的管理。邮轮服务员平时工作量大,压力也大,要随时应对各种严格的安全检查,有时还会遇到突发事件。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适应,并具备坚韧的敬业精神。而这是学生们课堂学习中所缺乏的。
通过海上邮轮实习,学生体验邮轮、感知邮轮、观察邮轮、服务邮轮,对邮轮整体的构造、邮轮旅游的管理、运行及服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有助于他们“敬业”精神的养成。
类似的产学合作项目在工程技术大学比比皆是。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的党支部结对,组织大学生开展“城轨专业志愿心,企业实践我先行”活动;社会科学学院与松江区中心医院党支部结对,组织学生为年老体弱的病人提供门诊导医、预约陪同服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盛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每年提供科研经费十余万元,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这一系列产学合作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思想成长、能力提升。
“知行大课堂”,让爱国主义融入血脉
通过“知行大课堂”平台,学校每年组织近300名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分赴日本和韩国,参加“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项目。
作为国际交换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大三学生罗南南刚刚从韩国完成学业回到母校,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学期的海外求学经历,但通过“知行大课堂”平台的磨砺,罗南南收获的,不仅仅是几个学分、几个月的海外经历,更多的是基于不同文化间交融与冲突所形成的新认识,是关于大学学习能力的全新体验,也包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看法。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课堂中。例如我所选的课程中有一门涉及全球管理案例分析的课程,授课的教授早年曾在中国游学,所以上课所用的案例,有很多都与中国企业相关。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聆听韩国同学的观点,更要以一个中国人的观点与立场去客观分析、解释,给韩国学生与老师带去关于中国的正确信息,改变他们对于中国的某些偏见。爱国不一定非得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把每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也是一种爱国情怀。”
在罗南南看来,“知行大课堂”不仅仅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课堂,它更带给每个学生真实接触社会、接触世界的机会,让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胆怯,在学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面对社会竞争时的自信与勇气。
因时而化,网络翻转课堂助推育人突破
在网络时代的互动式传播背景下,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获得文化知识和信息,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
面对新变化、新挑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知行大课堂”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融合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老师两支队伍,打造基于微课程、微视频和易班平台的“在线课堂”,探索合力育人机制。同时,借鉴开放网络环境下慕课、翻转课堂、微视频等网络教学手段创新的有益做法,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核心课程和《形势与政策》与日常主题教育的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精彩视频建设成为网络翻转课堂,每门课程拍摄一组微视频,每个微视频不超过10分钟,并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和学生微信平台发布,主动“占领大学生的移动终端”,构筑“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机制,积极探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当然,网络教学视频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内容转移至网络,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这就要求老师适时转变授课话语体系,设置紧贴学生生活热点话题,引导和激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鼓励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对|话
构筑“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新机制
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思政理论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负责人
产学合作是如何奠定“知行大课堂”基础的?“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新机制又是怎样构筑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创新实践思政教育新模式项目负责人张健明对记者作了条分缕析的解答。
记者:产学合作是如何奠定“知行大课堂”基础的?
张健明:早在1985年,上海工技大借鉴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了“一年三学期制、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经过多年深耕,已积累了众多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知行大课堂”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嵌入大学生思政理论教育中,并拓展、延伸到社会现实场景之中,集专业学科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于一体,形成学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构筑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体系。
记者:“知行大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
张健明:依托产学合作教育,将大学生参加“知行大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思政理论课学习的必修环节,学生考核合格,可获4个学分。将思政理论课考核,分解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个板块。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1/3,实践成绩纳入课程总评,占总成绩的30%。每个教学周期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要求和学院统一部署,布置实践教学主题,明确任务要求,学生依据要求在产学合作岗位上,撰写实践笔记和实践报告,教师依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和笔记,给出本课程的实践成绩。
记者:如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张健明:产学合作教育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化育人空间,将德育育人“延伸”到社会与企业领域,组建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产学合作协调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广泛参与的德育队伍,构筑学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机制。“知行大课堂”打破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隔膜,嫁接产学合作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课题、志愿者服务、“预就业”工程等实践教育载体,将思政教育从校园空间延伸到社会、企业,构筑全方位、开放式的思政教育大平台。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变身“社会人”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变身“社会人”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5821.html
上一篇:何谓批次线、调档线、录取线?
上一篇:“985工程”大学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