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对说明文整体感知,抓住说明文类型及说明对象,区分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能作出具体判断,从而归纳各题型的的答题方法。
(二)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对文中词语句子、说明中心、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的理解。
二、专题解题思路指导(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道理;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这篇文章介绍了_____的______特点);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也就是中心句。(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的道理)。
(二)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1.看题目,有些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3.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三)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简洁性。答题时对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词语指代内容等的考查,要细读文章,抓住该词语的出处,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对重点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考查,要联系全文仔细分析。
(四)说明方法:
1.作比较(突出说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3.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五)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
(六)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主到次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⒈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3分)
⒉在文中用“-----”画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2分)
⒊写出小标题:(3分)①②③
4.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
5.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2分)
答案:
⒈①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把汗水比作小溪)②那光着的上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油光滑亮,好人旬用紫铜铸成的。(把上身比作紫铜)
⒉“身上的汗水仍然像……好像紫铜铸成的。”说明了巡道工工作的艰辛。
⒊①坚守岗位②认真负责③美好印象
⒋回忆详写,乘火车和联想略写。这样不仅突出了巡道工的高贵品质,而且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⒌尽职尽责,平凡而伟大,默默地工作忠于职守的精神。
说明文分类及说明对象、语言、方法、顺序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分析说明文类型及说明对象
(二).指导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三).指导学生归纳说明方法及作用
(四).指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对说明文整体感知,抓住说明文类型及说明对象,区分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能作出具体判断,从而归纳各题型的的答题方法。
(二)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对文中词语句子、说明中心、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的理解。
三、导入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说明类文章范围较广泛,包括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它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现代文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一)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道理;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这篇文章介绍了_____的______特点);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也就是中心句。(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的道理)。
(二)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找准说明对象的方法:1.看题目,有些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3.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三)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简洁性。答题时对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词语指代内容等的考查,要细读文章,抓住该词语的出处,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对重点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考查,要联系全文仔细分析。
(四)说明方法:
5.作比较(突出说明了)
6.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7.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8.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五)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
(六)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主到次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专题训练指导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
措施:
参考答案: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3、有沙源。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5、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2、作比较、列数字。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4、科学技术的发展。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④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文章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参考答案:1、纸张严重老化(或书籍化为尘土等,意思相符,不超过字数即可)。2、主要说明造成书籍危机的原因。3、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4、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5、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6、③句和④句之间。
(四)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
A.3种B.4种C.5种D.6种.
2.对全文整体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一分一总B.总一分一分C.分一分一总D.分一总一分
3.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瑰丽多姿的自然界的对称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生物界的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C.自然界是一个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的统一体。
D.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4.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中的“至少”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汉语可以治病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B.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D.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3.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4.第四段中两个加线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正确的选项是()
A.相同B.不同C。基本相同D.基本不同
5.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2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7.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六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七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8.第五段不宜删去,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2.B3.B4.B
5.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注意:答案必须写出①“语言中”、②“病变”或“受损”“受伤”、③“语言功能”或“语言行为”、④“障碍”这些关键词语)
6.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或“中国人……均衡协作”)(如果“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未画或多画,均不算对)
7.D
8.①第五段与最后一段内容相呼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依据;②这段内容拓宽了文意,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通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饿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舍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选自《穿越时空》,有改动)
1.阅读第②——③段,写出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蒙在身上”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2、设计师们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或答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3、①避免污染环境。②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③选用无害于人类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4、环保;休闲;健康。5、列数字;举例子。6、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穿上环保服装。7、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
第四板块——课堂要点归纳总结
课堂要点:
让学生口述并记录各类题型要点、答题规律
五、课后练习(作业):
一.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_____________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__________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强劲阻塞B.强健阻挡C.强劲阻挡D.强健阻塞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昆明四季如春。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从主要到次要B,从概括到具体C.从本质到现象D.从部分到整体
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A,事物说明文B.事理说明文
参考答案
1.C2.D3.列数字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5.B6.B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大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u]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u]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第③段中选文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②、④段画线的句子,分别概括出说明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两个主要特征。
②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遥感卫星2.A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4.勘测准效率高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7/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乌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A.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C.益鸟消灭害虫,保护了环境。D.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安排内容的顺序是()
A.总一分一总D.分一总C.总一分D.并列
4.第二段中加线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3.B(先分说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接着说微生物是地球上的“清洁工”,再说益鸟保护了环境,最后总说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4.起修饰(或说限制)作用,说明植物遗骸毫无例外地都被微生物分解,突出了微生物对保护环境的重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高考说明文阅读训练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239144.html
上一篇:高考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