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强基 计划报名阶段已经结束,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统计了2020年和2021年两年36所强基院校的报名人次,以供大家参考! 另外,报名已经结束,已经报考了强基的同学现阶段该做什么准备,小编根据多年经验,对此也提出了建议!
30高考网小编推荐:
36校人次统计,热度不一
1、从整体来看,强基计划关注度高。
2021年强基计划报名流程简洁、方便操作,给家长和考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整体来看,无论从高校实力还是强基计划施行都获得了家长和考生的极大关注。
36所高校报名人次累计约187.3万,相比去年,除中山大学外,其他院校均有增长,增长总数达50万余人次,报名人次最高的华中科技大学超9万,较去年增长5万人次。华中科技大学报名人次远超清北复交,出乎许多人意料。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吸引了众多考生报名:
(1)华科招生省份较多,开放了文、理、医多个招生专业,且文/理考生均可报名;
(2)校测免笔试,仅需面试;
(3)入围比例为6倍,是今年的最高比例之一;
(4)在今年软科大学排行榜中,华科首次进入前10名;
(5)疫情结束后考生对武汉高校的热情反弹。
高校报名人次数据也侧面说明多数考生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不是一味去顶尖名校碰运气。
2、报名被多个因素影响
36所高校强基计划采用一校一策原则,报名人次受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入围倍数、开放专业、校测难度、考生入围分数线要求、院校位置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
(1)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入围倍数
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入围倍数与报名人次成正相关联系。如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招生在15省市以下、招生计划不超过90,预计多重因素使得报名人次不会太高。
(2)综合类院校更受关注
从整体来看,综合类院校比理工类更受家长和考生关注。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因开放了文、理、医多个招生专业,所以招生人次超过9万。
(3)校测影响
仅面试的强基计划高校里,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报名人次预计比较高,不考笔试且开放多个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吸引了许多考生。
现阶段要做哪些准备
1、考生如何备考
(1)冲刺高考
如果将各高校的招生简章综合来看,有两类考生是比较符合强基计划选拔要求的: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第二类是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良好。结合教育部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不低于85%的要求,高考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距离2021年6月7日高考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了,高三的同学们应把握好“主要矛盾”,做好高考冲刺,这对于最终的选拔录取有关键作用。
(2)做好志愿规划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确认环节或者入围结果前,高三同学的家长们还需要关注本区域的高考政策及常规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可以结合孩子平时的成绩,以及兴趣特长,提前了解相关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情况等信息,以便高考后帮助孩子更好地做好志愿填报工作。
(3)关注校测安排
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强基院校将会在7月4日前组织校考。学有余力的同学们也可以提前进行强基计划校测的备考规划。尽管今年已经是强基计划实行的第二年,但是大部分院校并未向外公布考核内容,考生可以结合历年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内容、形式,提前了解学习。
从已经结束的今年强基计划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来看,高校的考核方式百分百包含了面试这一内容,更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只做纯面试考核要求。高校测试成绩占到15%,也就是说测试成绩每多一分,高考接近于六分,对于顶尖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差距,更别说6分的差距。所以大家要提前准备起来!
2、家长如何让辅助
(1)关注强基计划报考流程
由于强基计划流程较多,需要家长及时关注院校不同时间段的流程,避免记错记混时间导致错失机会,强基计划升学宝也会在这些关键点给大家提醒!
(2)深入研读目标院校校测内容
今年大部分院校都对校测考核内容给出了一定要求,需要家长结合院校考核要求帮助孩子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这样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就可以针对性备考了。如果自己搞不明白,建议选择机构辅助,省时省力又省心。
(3)合理估分帮助孩子冲刺名校
今年在高考后出分前新增确认环节,需要家长和考生一起合理评估高考成绩。估分后再考虑是否确认,尽量在不浪费成绩的情况下冲击名校或者理想专业。能否入围或者录取都要想好多种对策,不要盲目自信。
(4)辅助孩子学习做好后勤工作
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家长一定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孩子作息正常,饮食健康,心理状态良好。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沟通,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在最后阶段,应该多多给予信心和力量,无论结果好坏他们都是最棒的!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强基报考180余万人次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2021强基报考180余万人次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4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