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是岁末年初各大媒体的规定动作。最近有媒体评出了“202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两则与教育沾边,一则是某大学生因破解彩票漏洞获利而被取消保研名额,另一则是一位教师在交通事故中舍身救学生——最终这两件事都被证明是假新闻。相比于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教育界并不算假新闻高发地带。但一些涉假问题近年来被媒体曝光,值得教育界人士警醒和反思。
同其他领域一样,假在教育圈的表现形式很多,除了论文造假、成绩造假,还有假身份、假文凭,以及假学校、假学生,等等。说到假学校,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布一批不具备合法办学资质的“野鸡学校”名单,一些名字以“中国”“首都”“北方”“华南”等开头的所谓大学,其实是专门坑蒙拐骗的假学校。
就单个人而言,较常见的是身份造假。据《长江日报》报道,湖北某高校日前发公告撤销了一名毕业生的学位和学历,这名学生没参加比赛却成为一级运动员,从而以虚假方式获取入学资格。这是典型的特长生身份造假,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假学生了。不少高校过去都有体育、艺术等特长生招生指标,这项制度的本意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让身怀特长的学生以更优惠的条件进入高校学习,但却被一些人当作进入大学的终南捷径,造假行为随之出现。为保障教育公平,维护高校招生秩序,2021年初,教育部宣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在中小学阶段,教育部同样明确“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1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这就是要逐步清除部分学生通过钻政策空子造假的土壤。
前些年受到严厉打击的“高考移民”,以及替考等现象,更是身份造假的典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努力下,尤其是2021年11月起“考试作弊入刑”后,这类现象受到有效遏制。新的案例固然越来越少,陈年旧案倒是时不时被媒体翻出,比如河南周口王娜娜被他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以及前不久备受关注的黄风铃冒用他人学籍上学事件等。
一个普通人的受教育权益之所以得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关注,其背后的现实逻辑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和前途都必须受到呵护。各类身份造假现象突破了教育底线,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此历来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轻则取消学历学位、开除学籍,重则交由法律制裁。如今,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和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份有了更多甄别手段。每年1月份是艺术院校招考季,据媒体报道,中央戏剧学院将在2021年招生专业考试中首次引入人脸识别设备,“尤其针对笔试类科目,严防替考及作弊等行为,最大程度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除了身份造假,学术造假更是人人喊打,最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南京大学原社会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按照去年9月出台的《“奖励计划”管理办法》,依据南京大学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申请,教育部最近已按程序撤销梁莹的“青年”称号。学术若造假,则知识无意义。“真”是一切学术成绩的基石,哪怕只有一点造假成分,都会让一个人积累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学术声誉轰然崩塌。这值得所有高校教师引以为戒。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是对教育过程中一切造假行为最坚定、最有力的指斥,是对现代教育最本质特征的鲜明而准确的阐释。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学术上的教诲抑或品格上的指引,核心指向都是让学生求真知,而不是接受一些错误的知识和歪曲的价值观;对学生而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真人,而不是虚伪、无底线的假人、两面人。对真的追求,对假的摒弃,应当成为学生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应当从细微处培养起。
真,是教育的灵魂。失去真,教育的根基便不复存在;不够真,教育将变得不纯粹。假,是教育的病毒,一旦沾上,教育便不成其为教育。打假求真,应当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假是教育的天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假是教育的天敌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29278.html
上一篇:严管特殊类型招生让公平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