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2021年,大家可能现在会想到这几个关键词: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
这几个关键词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高考热点。今天小编围绕着几个关键词,为大家带来了时评16篇,角度多样,赶紧收藏!
第1篇
—《在年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
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春节。天真的孩童翘首以盼,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许久不见的亲朋喜气洋洋。春节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抑或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但毫无疑问,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朋友来说,想在新春佳节迅速融入可并不容易。如果说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还能学得有模有样,那么祭祖、赶庙、守岁的习俗就着实有些难以把握了。更不用说,大红的春联有街门对、屋门对之分,精巧的窗花也有角花和团花之别。可以说,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难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种过年的感觉的。好在,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乐在其中。
走得再远,也要赶赴一年一度的团圆;平日再忙,春节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而出“过年好”,是问候更是祝愿。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福气、富贵、长寿、平安、好运、兴旺……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过年是岁月更替,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在不少人的眼里,春节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做减法,为此不免心生忧虑,传统文化的情感会不会失去载体?这年味儿还是不是那个味儿?
其实不必担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生活富足了,以饱餐为目的的一顿饭很难再激起热情,但以饱满为契机的年夜饭常常一桌难求;交通便利了,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但不少人还有着山高水远的牵挂。当墙上倒挂的福字扫进“集五福”的镜头,当移动支付的红包装满“试试手气”的惊喜,当春晚与贺岁档影片同时闪亮荧屏,这些弥漫在春节里的欢声笑语,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祈福的依托、美好的心愿。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不久前春运开启,一则“偷偷回家时家人的反应”的视频让人笑中带泪。有合不拢嘴的喜悦,有飞奔而来的拥抱,有牵肠挂肚的思念。一句“回家过年”,寄托了太多情感,承载了多少意义。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咀嚼浓郁的年味儿,感受文化的魅力,重温情感的力量。
第2篇
—《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
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得以赓续。
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
当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春节临近,有人回故乡,有人去远方,如今,“在路上”成为不少人过年的常态。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出游人次预计达4.5亿。“反向春运”“组团出游”,不断“解锁”的团聚新方式,成为春节里一道美丽风景。
无论是到乡村寻找地道“年味”,还是凑热闹打卡“网红景点”,无论是踏上行程探亲访友,还是到异国他乡享受悠闲假期,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年节记忆,各种鲜活美好的“新年俗”,成为人们在“吃好喝好”之后追求的另一种过节仪式感。“有家的地方就是年,有家人的地方就有团圆”,无论是一家人围炉夜话、诉说衷肠,享受天伦之乐、生活之美,还是打点行囊、踏上旅途,收获异乡风情、崭新美景,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得以赓续。
不过,当我们在感受着传统节日的喜庆,憧憬着假期出游的愉悦,收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时,千万别忘了把文明也装入行囊。如今,“出门过大年”的人越来越多,人流聚集,资源限制,风俗殊异,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行为失范、文明失位,再美的风景也将黯然失色。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博物馆里,父母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吵闹;高铁行程中,医护人员及时救治生病乘客……这些动人的瞬间,是流动的文明线,是最美的风景线,让我们无论身在哪里,都能体味到和谐美丽的中国年。
文化和民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据测算,今年春节期间,将有超过700万人次出境旅游,同时也会有大量境外游客畅游神州,这一规模庞大的双向流动,是世界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直接途径。每一个行走在外的中国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是中国文化和国民品格的生动载体。能否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其实就取决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近些年来,中国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众多国外游客接待机构的共同观感。
有人说,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14亿人的文明社会,需要14亿人的共同浇灌。当我们不只在意自己的方便,也考虑他人的感受,“占座”“霸座”“车闹”的行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不放纵自己任性逾矩,对自然、文物多一点敬畏,“刻字留名”、攀爬踩踏的破坏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有更多文明的学习与实践,类似于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这样“无知者无畏”的行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的冲突、误解就会更少一点。当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紫气迎春早,文明气象新。过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也是新面貌新景象的展现。在其乐融融的气氛里,在处处涌动的暖意中,在四处铺展的新景里,让文明举止伴随新春的脚步,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将心中的善意和道德感化为行动的力量,我们就能在不断向前的行走中,遇见人间最美最暖的风景。
第3篇
—《在团圆中传承优良家风》
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于新的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春节的价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
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
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新春期间,万家团圆、共享天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因子,也创造出弘扬优良家风、开展家庭教育的绝佳契机。
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到长幼有序、敬老孝亲,从年夜饭“节俭为先”到节日期间与人为善,春节集中体现着家风文化。不论地域归于何处,事亲尽孝、敬老慈幼、祈福纳祥、团圆和睦等好家风是共同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保家、勤俭节约、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等好品质也一脉相承。全家团聚的时刻,共同忆苦思甜,共同亲近传统,示范孩子如何尊敬长辈、礼待他人,教导后辈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每一次对家风的精心书写,最终都会汇入人生的字典,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个人需要在家风中来寻找情感归属,家庭需要通过家风来增进幸福和睦,春节里的家风家教,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营养剂。
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仅仅视为“吃、玩、睡、买、游”,那么无疑就冲淡了节日的意义。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移风易俗的举措,引导人们回归重家庭、重家风的节日传统。让春节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于新的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娱乐单一到文化多元,春节是常新的,家风建设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节日期间亲子同阅读,传承了“耕读传家”的好家风;全家出游体验异乡文化,创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家风;散步运动强身健体,开拓出“健康过新年”的新家风……过节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浓郁年味必定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家风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春节的价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
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建设被摆在廉政建设重要位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夯实了廉政之基,为全社会的家风建设做好表率。《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领导干部当好清廉家风的引领者、践行者,应当“激浊”,立好规矩,管好自己,约束家人,不给不良风气以可乘之机;也要“扬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团圆中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凝聚起春节的文化吸引力,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传承好、发展好家风这个“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永远记住“回家的路”,不断增进文化自信的力量,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第4篇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唯有同时间赛跑,才能把握机遇;唯有同历史并进,才能赢得未来。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领袖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奋斗历程,激励亿万人民奋进新的时代,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在农历新年的开端、岁序更替的起点,领袖掷地有声的话语,铿锵有力的宣示,激扬起海内外中华儿女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豪迈热情。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领袖强调“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用110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70年的时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历史之痛,发展之愿,时间之迫,都化作共同的心声:“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江滚滚,大河奔腾。中国对落后挨打的记忆有多深刻,对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的追求就有多强烈,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意志就有多坚定。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大历史视野对时间进行规划,牢牢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国家发展按照稳定的节奏不断向前。领袖指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也进行了战略谋划,将分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奋斗的坐标。瞻望未来,全面小康千年愿景成真,现代化百年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召唤在前,这些必将写进历史的奋斗里程碑,激荡起亿万人民只争朝夕的冲锋、不负韶华的奋斗。
大海,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成的;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新的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的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小岗村大包干契约上的红手印,从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中国人民的每一分子,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应该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也都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更应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每个人都能与时代同频共振,都能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就能用亿万人民的人生出彩支撑整个国家的梦想成真,汇聚起奋进新的时代、书写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领袖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感受到“天时人事日相催”的紧迫感,聆听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催征鼓。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有源自历史深处的伟力,有亿万人民只争朝夕的奋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也一定能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第5篇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考热点时评16篇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2020高考热点时评16篇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2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