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考资讯 > 院校招生

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

#211
#985
重庆
教育部
本科
综合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别号。而浙大与“阳明”的关系还要从“求是”校训说起。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途中,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发表了题为《王阳明先生和大学生典范》的讲话,确立“求是”为校训。“所谓无心同异,惟求其是,正是阳明的博大不立门户的精神——本校推原历史的渊源,深维治学的精义,特定‘求是’二字为校训。”如今,在浙大的讲堂上,常常可以听见传统文化的声音。

诗书经典中的智慧

浙大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全校学生都需要修读的通识类课程中,设置了许多与诗书经典相关的课程。

浙大的通识课种类丰富,有思政、计算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等11个门类。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对选修通识课提出了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需要修读6学分;文科学生在“科学技术组”中至少需要修读6学分。

“《四书》与中华民族精神”“《周易》与中国文化”“敦煌历史与文化”“禅宗历史与中国文化”,像这样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课程在“人文社科组”中所占比重不小,这也为学生感悟传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机械系学生小彭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曾选修过4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有时候比我们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有意思,上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课后需要大量阅读。我觉得很充实。”小彭说道。

形式多样的课堂

关了灯的教室一片寂静,只有讲台上手电筒的光束来回晃动,时不时照到地上一个虚弱的身影。这是同学们正在课堂上表现司马迁身陷囹圄的场景。

历史系陈志坚老师开设的《史记》与《通鉴》课程是通识类中的核心课程。每周理论授课两个学时,课堂讨论两个学时。在浙大内网cc98论坛上,陈志坚还专门设立了自己的答疑板块,开设征集《史记》与《通鉴》课程意见和建议的固定主题。有名同学提出:多数来上课的同学需要的是“感悟历史”而不是“研究历史”。采纳了这位同学的建议后,原先课堂上关于历史观问题的辩论形式改成了表演历史剧。

此外,学生们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历史的感悟。例如用A剧B剧的形式展现两个结果相同但过程不同的故事,对历史进行解释性的主观剖析。“虽然这样A剧B剧不同的对心理活动的表现是没有依据的,但同学们敢于用这种解释性的方式解读历史也是一种创新。”陈志坚对这种方式表示了肯定。

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2012年12月,浙大一位大一新生在刚入学3个月后便自杀了。不是因为学业压力,也没有抑郁症,而是在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无果后选择了结束生命。

开设“王阳明心学”课程的董平教授在事发第二天的“孔子与论语”通识核心课上,谈了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那位同学把人分解为一个个分子、粒子,从而得出生命没有意义的结论。如果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粒子团块’,把所有的东西都还原到分子、原子的层面,那么我们的艺术、哲学、文学、历史该如何解释?”在董平看来,如果那名同学能花更多时间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也许他的世界观会有所改变。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过分强化知识教育会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更容易产生找不到生活意义的问题。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更是浙大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思辨精神的重要渠道。(通讯员石琳 记者严红枫)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TAG:
本文标题: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0046.html

与“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相关推荐